close

其實通用設計不只應用在商品與空間的設計,有很多的案例都是以「如何讓訊息傳遞可以用更有效率」為出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台北捷運板南線(藍線)從市府站往昆陽站的方向,包括後山埤、永春共4站,與同線的其他站有著強烈不同的視覺感受呢? 
033101.jpg  
捷運市府站以「黃色」為主調,永春站是「綠色」、後山埤站是「藍色」、昆陽站是「膚色」。
033102.jpg 
經過張麗華老師 的指點才知道這後面是有一段故事的:這4個站是由丹麥的建築師所設計,他巧妙地運用”色彩”,因此不管外國人士或老人、小小孩等,不需要認得國字,就可以運用「顏色」和「站名」連結,譬如市府站,你記住「黃色」,看到黃色,馬上知道市府站到了。

仔細想想地下捷運沒有了沿線風景的參考,每一站的硬體看起來真的都是一模一樣,如果不小心在車廂內精神出竅、書看得太入迷,應該很容易發生錯過了站名看板或沒注意到語音提示,而下錯站的意外。
另外若每一個出口處沒能標示所在的相對位置或是提供出入與通往方向的資訊,也會讓地緣不熟的使用者比須花很多時間或是詢問路人才能找到對的出口!三月中在 future mobility in Asia 的研討會裡,其實許多專家有提到公共空間需提供樓層平面圖來協助使用者順利前往目的地,或是馬上可以取得所需的協助,不過這張圖用大有學問,下此再與大家分享。

日本福岡市的地下鐵(七偎線)在車站設計時就有設想了許多細節:除了「硬體設施」、「活動動線」所採用通用設計的程度絕對是讓人感動之外,很特別的「資訊情報的傳達」的這一個部份,這就來讓我來介紹給大家吧!

首先是車站的主色系與選用的建材材質,可以讓外國旅客或是小孩更能夠一眼辨別出目標:
033104.jpg 033103.jpg
再來,就是每座車站運用周邊特色作為車站的logo圖像,例如:茶山站用的是茶葉、次郎丸站用螢火蟲…等,更可以大大提升車站的識別度!
其實我有發現台北捷運淡水線經過劍潭站時很貼心,會直接用語音的方式告訴你要去士林夜市要走哪號出口。若台北捷運也要來玩各站識別的話,劍潭站應該很適合夜市的圖像而不是橋或潭吧?淡水站可以用碼頭或是阿給、夕陽、渡船頭…,而後山埤站靠近五分埔也許可以放衣服吧!
033105.jpg 033106.jpg
因此七偎縣地下鐵在用色、材質、圖示等元素搭配起來,面貌就像下面的圖片這樣,還頗有地方特色,也不會讓大眾對車站、機場這些大眾運輸系統停留在冷冰冰的印象!
033107.jpg 

另外,台灣高鐵的車站設計其實也有同樣的想法,例如:桃園車站是取材燈籠的意象、新竹車站的外型採用新竹科技產業中的半導體晶圓作為設計元素等,因此車站外觀是有考量配合當地自然、人文反映於車站外觀的設計。
033108.jpg   033109.jpg

今年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所辦的「Future Mobility in Asia」計畫,將通用設計的探討議題放到交通與行動生活,聽起來好像很生硬又不夠具體,然而這是個很好的主題,用更高的層次來檢視現有的設施、環境。台灣一直像要朝無煙囪工業發展,像是文化創意產業、旅遊、服務業…等,但是回到基礎設施的規劃,還是用非常工業化社會的概念(模組、大量生產、低成本..等)。如我自己最有興趣的服務設計與旅遊業來說好了,在訊息設計我們還是偏向視覺設計的美感,而不去討論它的配色使用、告示設置邏輯、訊息系統…等,更別說要運用聽覺、觸覺…不同的訊息管道,與外籍人士到底看不看的懂。
上週與日本專家一起去乘坐公共運輸系統才發現一個恐怖的事實:通常LED跑馬燈最平常的就是全暗為黑色、訊息用紅字,這是從小看到大的,不論是台鐵、高鐵的車次時刻、捷運的車廂內訊息、新式公車的車號顯示、醫院的掛號顯示...等,然而對於紅綠色盲(佔的人口比例為-男性約是8%, 女性為5%)而言是一片黑暗。我用色盲模擬眼鏡看出去的感覺就如右圖:
033110.jpg 033111.jpg
沒錯,班車時刻全部不見了。過去大眾對於這些知識真的很陌生,但是這實在需要被大眾所了解阿。我一直認為設施的更新與改建需要時間與資金,但也許資訊的重新安排(標誌、告示等)會是較容易開始的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Design 的頭像
    UDesign

    UDesign

    U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