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一篇有提到inclusive design 48小時挑戰工作營這個活動,今年8月28日至30日會在香港進行,由Helen Hamlyn Centre、British Council主辦,並且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

其實這是一個設計競賽,每個團隊組有各類設計師與研究者、專家,並且與一位身心障礙的朋友合作,在48小時內共同開發市場的主流商品,在比賽第3天的發表會上,向獲邀出席的設計師、殘障人士及公眾人士簡介設計方案,並由現場觀眾投票決定比賽結果。事實上從 2005 年開始,48小時挑戰工作營(或是精簡版的24小時挑戰工作營)就已經在各歐洲及亞洲城市舉辦過了,各位朋友也可以上Helen Hamlyn Centre網站看歷屆的得獎作品。[1]
回到今年的活動-共生共創,香港的工作團隊在進行活動規劃時,有招開了一個命名、定位會議來替inclusive design找出最好的詮釋,最後他們決定用:「和合設計, inclusive design」,我載錄一下活動網站上的問自如下:
~「和合設計」的精神,在於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某些社群 (如殘障人士/長者/小童/病人等) 的特殊需要,但設計方案亦要同時適用於主流市場。英國標準協會訂立的7000-6:2005標準將「和合設計」定義為「主流產品或服務的設計,在合理範圍內能讓儘量多的人使用或獲得……而毋須特別作出調節或專門設計」。設計師需要了解在社會上被忽視一群的實際需要和期望,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是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和合設計」通過考量更多使用者的需要,改善產品或服務,使其適合更多用家,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包容性。~
由於我的國文能力一直很低落,往往碰到破音字的時候非常沒有信心而不敢念出來,同時會開始很焦慮地猜想其意涵:我想inclusive design的精神,是要提升各種族群的社會參與度、提高社會共融意識,所以一定是要「和」不同族群使用者「合」作來進行設計,因此念做「和(漢)」合設計。
雖然我大膽假設,但我還是會小心驗證:我發現歐陽應霽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中提到「和合」兩個字可是有典故的,可惜破國學能力的我看完文章還是不確定要怎麼發音,我發揮了辜狗性格特地找了「和合二仙」的典故由來:
「和合」,是指和諧、和睦、和氣、和順及相親的意思,是神界中管理人間的情緣部門,有改善人際關係的能力,例如與親人、同事、客戶、朋友的關係及異性的緣份等。民間流傳的「和合二仙」圖或塑像,是兩個肥胖的小男孩,一持荷花,一捧圓盒,笑嘻嘻的十分可愛,而「荷」諧音是「和」﹔「盒」的諧音是「合」,因而「和合」被理解為「和諧好合,全家和好」的意思。「和合二仙」的年畫、泥塑的人像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更有新婚夫婦在婚禮現場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或在新房內擺放「和合二仙」的泥塑像,寓意是和(荷)諧皆老,百年好合(盒),以圖吉利。有了典故的佐證,各位朋友不要懷疑,就是「和(荷)」合設計這麼念。
某方面來說,這個中文譯名詮釋的還真是讓人苦惱不是嗎?因為引用了典故,而讓文學與語文能力程度不好的族群,百思不得其解而很難加入討論阿~明明inclusive是很好的思維,卻搞的這麼文言而要有特定文字能力的人才能準確了解它的意義,真是有點可惜。(我還是快快結束以上國語文能力被歧視的不堪過往經驗與抱怨)其實我發現各國的通用設計的實踐案例與應用中,都可以發現不少當地的特色、風土民情,雖然目前我還沒找到什麼香港本地的案例,不過這個命名也許可以算是香港社群願意努力、實踐的共識與方向!
通常在台灣各社群的討論與解讀中會將inclusive design, design for all 視做相同的,並且譯作「包容性設計」或「一體適用的設計」。一直以來我也不大仔細鑽研文字之間的差異,但是我真的覺得「包容性設計」是個頗弔詭的專有名詞,包容兩個字感覺是非常本位的用語,是為了某個目的做出的妥協或是刻意的安排,其實我覺得inclusive應該是”兼容並蓄”的概念,在做規劃(設計)的最開始,就能夠確認服務或是相關的使用者是誰,會發生什麼該避免的事情…等,畢竟通用設計的實踐不是有或沒有,而是程度上(less or need more)的差別。
在這些文字上進行爭論也沒有什麼意義,真的就討論到此吧!其實我只是大學畢業後唸過一個跟設計有關的基礎學門,做了一份與設計研究有關工作,也很愛找辜狗跟專家們問到底,我並不是設計師也沒有受過設計、美學理論的訓練,這只是我累績下來、不停修正的一些想法,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分享我的淺見所知,如果有任何錯誤、不同的看法也請大家一起來討論吧~
最後,今年這個活動會有台灣設計師去參加!很期待今年的作品,到時候再來向大家介紹摟!(不知道會不會有如同Wunder一樣性感、便利的作品,讓人人都渴望擁有的,各位朋友拭目以待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