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個月來,我與不同的朋友聊天時剛好都提到了「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這個想法,好像是離開最後一本國小聯絡簿,我就再也沒有看到這一句話了吧!
其實人們討論著通用設計在建築、商品、在資訊…等的應用或實踐案例,卻比較少談論到「服務」的通用設計! 也許是因為「服務」是一些步驟、程序,一個抽象的概念,與態度、心裡感受有關,所以難以被提出來審視吧!
在英國有一個公益團體Tourism for all (http://www.tourismforall.org.uk/),他們為了成就「善待每一個人的世界級旅遊體驗」這個想法,而在1976年成立這個組織,這些年來參與了國家政策的制定,並產業中扮演著顧問的角色,網站上也提供旅客具某特別需求服務的飯店連絡資訊。這個機構目前的投入的議題包括:Tourism for All、Holiday Care、IndividuAll。這個網站上有許多基礎服務要求要點(包括設施、告示資訊安排等)可以讓大眾參考,進行簡易的自我評估,如果想要改善現狀,這個網站還有類似修繕手冊的建議方案呢!
以國家政策面來看,英國在保障身心人士人權的政策、法規…等,算是很完善,對於無障礙空間評鑑方面有一套完整的規範,像是學校、醫院、車站…都在討論的範圍裡。而飯店、旅館業的實踐還仔細到檢視:服務程序、人才訓練 等面向,依照不同的實踐程度給而予不同等級標章,這樣的標章對於產業算是鼓勵,對旅客而言也是安排住宿很重要的參考資訊吧!
剛好今年歐洲EIDD這個組織(European Institute for Design and Disability[1]) 也在探討這樣一個問題,6月底在義大利米蘭有個為期2天的Tourism for all研討會(http://www.ilsaas.com/dfa/tfa/English/home.html),這個會議中來自旅遊產業中的各路人士,他們共同討論著當前的旅遊產業以及相關的系統端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是否滿足各式各樣的消費者(當然包括外國人),或是長久以來與顧客的對話互動模式是否真的恰當或合宜了?是個很令人感動的議題!
其實通用設計對使用者在心理層面影響,真的需要事前規劃的時候仔細的被考慮進去!服務的通用設計,不應該只是制式程序,用checklist去要求、評估,在人與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真的需要持續地以系統觀的方式來探討,並且依照各地方的風俗民情來修正才是。
如果你最近有坐過捷運,應該不難會發現捷運公司現在提供一種貼紙,給不好意思開口卻又需要座位的朋友領取,也會不時的廣播希望大家讓位給身上有這樣貼紙的朋友,這個方案聽起好像是種善意,但是又好像把這些朋友區隔開了?我也很好奇真正或臨時有需要座位的朋友,心裡是怎麼想的?他們真的會去想拿這樣的貼紙嗎?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好像不完全是台北捷運公司的事情吧!
我想我們的社會需要多加加油,又準確一點的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該讓自己成為實踐的起始點才是。
[1] EIDD 於1993年在愛爾蘭Dublin成立的跨國組織,包括丹麥、芬蘭、挪威、瑞士、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這個組織的宗旨是:「希望能透過設計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其中「設計」明確的說就是指Design for all
- Dec 17 Mon 2007 11:43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